专家组组长、畜牧专家蒋柏茂指导合作伙伴治疗羊病技术 |
人民网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苑基荣)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艰难复杂的背景下,在中国农业农村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马达加斯加农业部、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等各相关部门通力协调配合下,6月16日,首批4名中国—FAO—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援外专家圆满完成为期三年的农业技术援助任务,顺利回国。4名首批回国专家分别是:动物饲养专家李世强,杂交水稻收获后管理、加工及质量评估专家杨耀喜,杂交水稻栽培及植保技术员张日辉和农机技术员马雄。4名专家接受人民网采访,讲述了疫情期间他们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的援外故事。
从前,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种植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当地既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又不具备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粮食产量每公顷仅有2.8吨,农民们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而中国专家的到来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希望。
中国—FAO—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组由专家和技术员组成,其中,吴海生、杨耀喜、张日辉、陈坤四位专家和技术员负责杂交水稻的种植和推广相关工作,蒋柏茂、李世强和黄亚斌三位项目组成员负责动物养殖、疾病防控和饲料加工等工作,马雄则负责向当地人传授农机操作方法。自从2019年9月28日到达马达加斯加后,项目组迅速展开农业援助工作。
几位中国水稻专家牵头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市马义奇镇设立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区,向当地农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马达加斯加正处于杂交水稻技术示范和种植培训的关键时期。中国专家们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水稻的种植、移栽、施肥和收获任务。
杂交水稻的生长对气候、温度和日照时长均有要求,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必须在1月之前进行播种。但2021年1月,马达加斯加却反常地没有降水。因此,中国专家组及时调整策略,推广旱地育秧技术,将土壤和肥料把控得当,及时将水稻秧苗播种下去,按时翻耕和移栽,最终迎来了喜人的收获——杂交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1.87吨,相比于项目开展前的水平提升了3.8倍。
自走式稻麦收割更是“震惊”当地农户。在现场示范收割水稻时,参与示范观摩的农户第一次看见这种操作简单、效率又高的水稻收割机,纷纷要求现场尝试操作并询问哪里可以买到这种机械。原计划一上午的示范活动,由于参加农户的要求把时间改为一整天。由于自走式稻麦收割机示范正好是水稻收割季节,在示范活动结束后,很多农户都到当地农业局找到合作伙伴协商能不能租借这种机械或者利用自走式稻麦收割机帮他们收割水稻。在2020年杂交水稻示范收割仪式上,FAO驻马达加斯加代表、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部长都亲自操作脱粒机进行杂交水稻脱粒。马达加斯加时任农业部长吕西安·拉纳里韦卢对中国项目组给予的帮助表示高度肯定,赞誉中马项目取得的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多国家粮食进口面临困难的背景下,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帮助我们缓解了粮食安全问题。”
马达加斯加土壤不易存水,降雨则涝,无雨则旱,不利于牧草生长。当地原本没有灌溉设施,农民们更没有条件养护牧草,羊的口粮就成了问题。2020年4月初,中国项目组与马达加斯加合作伙伴对示范种植的人工牧草进行第一次收割。根据现场测产测算,马达加斯加自然生长条件每公顷牧草鲜草产量为5吨,而示范区每公顷人工牧草鲜草产量为54吨,达到了当地自然生长条件下牧草产量的10倍以上。在马达加斯加北部长达7个月的旱季时间内,按照每只羊每天需要采食4公斤牧草计算,1公顷人工种植的牧草可以满足当地320头羊的旱季牧草需求,人工牧草种植、加工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养殖羊旱季牧草短缺的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小反刍兽旱季牧草短缺问题。
为提高马达加斯加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2019年9月,根据《中国—FAO—马达加斯加关于开展南南合作项目的三方协议书》,受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委托,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支持下,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选派南南合作专家组,在杂交水稻生产、畜牧和农业综合经营等领域为马达加斯加提供技术援助,项目取得积极成效,帮助当地杂交水稻产量提高3.8倍,推广人工牧草种植,各项培训达3000人次,超过5万小农户直接或间接受益,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为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马农业部、FAO的高度赞誉,荣获“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